">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镊子供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镊子进入自动化包装设备时需要逐个放入或者等间距整齐放入,而镊子的来料状态一般是扁平端插入v型口中的依次叠放状态,需要人工逐个分离放入包装设备,操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如何提高镊子投放效率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自动分离镊子的镊子供料装置。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
一种镊子供料装置,用于运输并排叠放的多个镊子,所述镊子供料装置包括:
[0006]
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为镊子提供第一运输路径,镊子位于所述传送机构上,镊子沿着所述第一运输路径排列,所述传送机构具有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运输路径设置,所述传送单元为镊子提供沿着所述第一运输路径运动的动力;及
[0007]
分料机构,所述分料机构固定于所述传送机构上,所述传送机构具有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及同步传动单元;
[0008]
所述第一转轮转动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上,所述第一转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转轮分别位于镊子的两侧,所述第一转轮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一转轮的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第一转轮的转轴的距离,在沿着所述第一转轮的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交替分布;
[0009]
所述第二转轮转动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上,所述第二转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转轮分别位于镊子的两侧,所述第二转轮具有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至所述第一转轮的转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四端部至所述第一转轮的转轴的距离,在沿着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三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交替分布;
[0010]
所述同步传动单元与所述第一转轮及所述第二转轮连接,所述同步传动单元为所述第一转轮及所述第二转轮提供同步转动的力所述同步转动的力使得所述第一转轮及所述第二转轮同步旋转;
[0011]
存在一镊子为第一镊子,第一镊子为位于最前方的镊子,存在一镊子为第二镊子,第二镊子与第一镊子相邻,所述第一转轮的第一端部与第一镊子接触,所述第一端部为第一镊子提供阻挡,所述第二转轮的第三端部位于第二镊子的一侧;
[0012]
其中,当所述同步传动单元有动力输出时,所述第一转轮的转动,使得所述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运动,解除所述第一端部对第一镊子的阻挡,同时,所述第二转轮的转动,使得所述第三端部向所述第四端部运动,所述第四端部为第二镊子提供阻力。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4]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人工投放镊子效率低下且成本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镊子供料装置,其包括传送机构及分料机构,二者相互协作自动将并排的多个镊子逐个分离,具体而言,传送机构实时为镊子提供第一运输路径,分料机构通过第一转轮及第二转轮的同步运动,自动将最前方的镊子与后面的镊子分开后输出,此过程取代的了人力,从而解决了如何提高镊子投放效率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镊子进入自动化包装设备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镊子供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17]
图3为图1中分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图3中分料机构的传动原理图;
[0019]
图5为分料机构放行状态示意图;
[0020]
图6为分料机构阻挡状态示意图;
[0021]
以上各图中:100、传送机构;110、传送单元;111、第一同步轮;112、第二同步轮;113、传送带;120、支撑单元;121、护板;200、分料机构;210、第一转轮;211、第一端部;212、第二端部;220、第二转轮;221、第三端部;222、第四端部;230、同步传动单元;231、第一传动齿轮;232、第二传动齿轮;233、第三传动齿轮;234、第四传动齿轮;235、第一同步齿轮;236、第二同步齿轮;237、同步带;240、导出通道;250、第一收料机构;251、第一收料仓;252、落料门;260、动力单元;270、第二收料机构;271、第二收料仓;272、运输平台;273、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镊子供料装置,用于运输并排叠放的多个镊子,镊子供料装置包括传送机构100及分料机构200,其中:
[0025]
传送机构100为镊子提供第一运输路径,镊子位于传送机构100上,镊子沿着第一运输路径排列,传送机构100具有传送单元110,传送单元110对应于第一运输路径设置,传送单元110为镊子提供沿着第一运输路径运动的动力;
[0026]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单元110优选为传送带轮结构:传送单元110包括第一同步轮111、第二同步轮112及传送带113,第一同步轮111与第二同步轮112间隔设置,传送带113套接于第一同步轮111及第二同步轮112的外部,以随着第一同步轮111及第二同步轮112同步转动,当镊子位于传送带113的顶部,镊子沿着传送带113的传送方向运动,此时,上述的第一运输路径即为传送带113顶部运动的方向,同时,传送带113又为镊子提供了
沿着第一运输路径运动的动力。
[0027]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机构100还包括支撑单元120,传送单元110支撑设置于支撑单元120上,其中,第一同步轮111均第二同步轮112均转动设置于支撑单元120上,支撑单元120优选为支撑架体结构,支撑单元120具有护板121,护板121为两组,两组护板121分别设置于镊子的两侧,两组护板121的间距设置为刚好能通过单排镊子。
[0028]
分料机构200固定于传送机构100上,以受传送机构100的支撑,分料机构200具有第一转轮210、第二转轮220及同步传动单元230;
[0029]
第一转轮210转动设置于传送机构100上,第一转轮210为两个,两个第一转轮210分别位于镊子的两侧,第一转轮210具有第一端部211及第二端部212,第一端部211至第一转轮210的转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部212至第一转轮210的转轴的距离,在沿着第一转轮210的转动方向上,第一端部211与第二端212部交替分布;
[0030]
第二转轮220转动设置于传送机构100上,第二转轮220为两个,两个第二转轮220分别位于镊子的两侧,第二转轮220具有第三端部221及第四端部222,第三端部221至第一转轮220的转轴的距离,小于第四端部222至第一转轮220的转轴的距离,在沿着第二转轮220的转动方向上,第三端部221与第四端部222交替分布;
[0031]
同步传动单元230与第一转轮210及第二转轮220连接,同步传动单元230为第一转轮210及第二转轮220提供同步转动的力,该同步转动的力使得第一转轮210及第二转轮220同步沿着同一方向旋转或反向旋转。
[0032]
具体如图3、图4所示,同步传动单元230包括第一传动齿轮231、第二传动齿轮232、第三传动齿轮233、第四传动齿轮234、第一同步齿轮235、第二同步齿轮236及同步带237,第一传动齿轮231与一第一转轮210同轴且固定,第二传动齿轮232与一第二转轮220同轴且固定,第二传动齿轮232与第一传动齿轮231啮合,第三传动齿轮233与另一第一转轮210同轴且固定,第四传动齿轮234与另一第二转轮220同轴且固定,第四传动齿轮234与第三传动齿轮233啮合,第一同步齿轮235与第一传动齿轮231同轴且固定,第二同步齿轮236与第四传动齿轮234同轴且固定,同步带237套接于第一同步齿轮235及第二同步齿轮236的外部。
[0033]
继续参见图5、图6,存在一镊子为第一镊子,第一镊子为位于最前方的镊子,存在一镊子为第二镊子,第二镊子与第一镊子相邻,第一转轮210的第一端部211与第一镊子接触,第一端部211为第一镊子提供阻挡,第二转轮220的第三端部221位于第二镊子的一侧;
[0034]
上述中,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转轮210及第二转轮220均为带有扁平口的圆柱,第一转轮221的第二端部222及第二转轮220的第三端部221均为扁平口端部,具体而言,第一转轮210第一端部221的外侧面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第一端部221为两个,两个第一端部221对称设置,第一转轮210第二端部222的外侧面呈平面,第二端部222为两个,两个第二端部222对称设置,第二转轮220的第四端部222的外侧面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第四端部222为两个,两个第四端部222对称设置,第二转轮220的第三端部221的外侧面为平面,第三端部221为两个,两个第三端部221对称设置。
[0035]
其中,当同步传动单元230有动力输出时,第一转轮210的转动,使得第一端部211向第二端部212运动,解除第一端部211对第一镊子的阻挡,同时,第二转轮220的转动,使得第三端部221向第四端部222运动,第四端部222为第二镊子提供阻力。
[003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人工输送镊子效率低下且成本高的缺陷,提出了
一种镊子供料装置,其包括传送机构100及分料机构200,二者相互协作自动将并排的多个镊子逐个分离,具体而言,传送机构100实时为镊子提供第一运输路径,分料机构通过第一转轮210及第二转轮220的同步运动,自动将最前方的镊子与后面的镊子分开后输出,此过程取代的了人力,从而解决了如何提高镊子输送效率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了镊子进入自动化包装设备的效率。
[0037]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分料机构200还包括导出通道240,导出通道240固定于第一转轮210的一侧,导出通道240为镊子提供第二运输路径,导出通道240具有镊子入口及镊子出口,第一镊子经第一转轮210推出后,经镊子入口进入导出通道240,沿着第二运输路径,经镊子出口向下滑出。
[0038]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导出通道240为中空的薄壁管道,导出通道240的横截面外轮廓呈四边形,导出通道240中空部分的大小设置为与镊子相适应,以使得镊子能够穿过导出通道240,同时保持需要的姿态,导出通道240固定于支撑单元120上并位于传送机构100的一端,镊子在传送带113的带动下,经过第一转轮210的推出,从导出通道240的镊子入口进入导出通道240,继而沿着导出通道240的延伸方向(即第二运输路径)滑动,最终从导出通道240的镊子出口向下输出。导出通道240的设置保证了镊子以所需姿态自动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镊子的运输效率。
[0039]
为了进一步提高镊子的运输效率,降低人力操作,继续参见图1和图2,镊子供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收料机构250、动力单元260及第二收料机构270,第一收料机构250设置于传送机构100的下方,第一收料机构250具有第一收料仓251,第一收料仓251为多个,多个第一收料仓251沿着一环形方向并排设置,动力单元260与第一收料机构250连接,动力单元260的动力输出带动第一收料仓251沿着环形方向运动,其中,随着第一收料仓251的运动,从传送机构100输出的镊子依次落入不同的第一收料仓251中。
[0040]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收料机构250包括隔板、挡板及底板,其中,挡板沿着一椭圆形方向延伸形成环形,挡板为两个,两个挡板一大一小间隔设置,形成沿着椭圆形方向的环形空间,底板固定于两个挡板的底部,隔板位于环形空间中,隔板为多个,多个隔板沿着椭圆形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隔板、挡板及底板形成一第一收料仓251,第一收料仓251的顶部开口,用于接收从导出通道240输出的镊子,动力单元260包括步进电机及传动轴,步进电机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轴带动第一收料机构250沿着椭圆形方向循环运动,第一收料仓251底部设有传感器,传感器检测到一个镊子进来后,动力单元260驱动第一收料机构250运行,使下一个镊子能够放置到下一个第一收料仓251中。
[0041]
继续参见图1和图2,第一收料仓251具有出料口,出料口位于第一收料仓251的底部,第一收料机构250包括落料门252,落料门252板移动设置于出料口处,落料门252与底板转动连接,落料门252设置有气缸,以开合出料口;
[0042]
镊子供料装置还包括第二收料机构270,第二收料机构270设置于第一收料机构250的下方,第二收料机构270包括第二收料仓271及运输平台272,第二受料仓271为多个,第二收料仓271对应于第一收料仓251的出料口设置,第二受料仓271移动设置于运输平台272上,运输平台272为第二收料仓271提供第三运输路径、第四运输路径及第五运输路径,运输平台272上设置有动力机构,动力机构的动力带动第二收料仓271沿着第三运输路径输入至第四运输路径,继而沿着第四路径输入至第一收料机构250的下方处,沿着第五运输路
径输出。
[0043]
所述第二收料机构270设有1个或多个第二收料仓271,第二收料仓的间距和第一收料机构250隔板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二收料机构270可以输送第二收料仓271至第一收料机构250的落料门252的正下方,第二收料仓271的入口可以和上方的第一收料机构250的环形空间对齐。优选地,第二收料机构270设有推杆273,推杆273在一气缸的驱动下完成第二收料仓271排出的动作。
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问和需求,请点击【立即咨询】或者是添加微信号 【15517851322】和我们平克曼商标网客服取得联系,为你排忧解难!